明树数据-凯发k8国际官网首页入口

当政府向企业靠拢,政府投资有何变化?

2020-04-08 来源:杨晓怿 ppp知乎 作者:杨晓怿


自全面深化改革后,政府改革一直在持续释放红利。
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,是我们的政府体制正在不断的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。这一系列举措,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是极其深远的,将直接影响每年十万亿规模的财政资金流向。
现代社会与经济密不可分,这使得我们对政府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;财政资金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,也使财政与经济体系的接轨有了迫切的需求。在此背景之下,我们的政府制度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,将部分现代企业制度、市场制度与政府、财政体系相结合,以提高政府运作效率、提高财政调节经济的作用。
基于理念的变化,我国开启了一系列改革:

 

第一,改变了政府的职能定位,借鉴了企业有限责任的理念。

 

自全面深化改革后,我们就确定了一个理念,要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;与此相对的,政府要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,当好管理者、执法者、监督者。此后,政府推出了“权责清单”制度,借鉴现代企业的“有限责任”理念,把政府的权利与义务做了约束。
此后,地方政府越来越像一个“企业总部”,他们所要做的是盘活资源、全盘发展;而非执着于某一板块。专业的工作可以让专业的人去干,政府只需把好关、平衡投入产出即可。
 
在此基础上,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开始逐渐“外包”,交给企业来付诸实施;一系列市场化模式,如政府购买服务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就此登上舞台。
正如一个大型企业集团会极大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一样,自2013年后,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与地方政府间的联系日渐紧密;这也是地方政府日渐“企业化”、“集团化”的明证。而地方政府、地方财政、地方国资在地方经济中的位置也日渐重要;如何发挥政府带动投资、地方产业发展的作用成为了新的课题。
因此,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通过设立开发区、产业基金的模式来扶持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发展;也通过国有资本改革来改善地方国资在经济运行的作用。还有一些地方政府,已经开始积极布局资本市场、吸纳专业人士到地方政府就业;与此相对的,政府企业化程度越高的,越是能交出一份亮眼的发展成绩单。

 

第二,改变了政府会计制度,与现代经济体系相适应。

在许多政府事务不断市场化的同时,财政支出与市场化模式间的差异不断显现;这使得市场化模式出现了未曾设想的后遗症——增加潜在的地方债务。
 
这是因为政府会计体系仍然使用“收付实现制”,即安排预算时才考虑每年度的支出,无法体现未来数年累计的支出责任;而企业会计制度以“权责发生制”为主,即产生支付义务时就需计入负债。因此,过去的政府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改革后的政府需求,既无法反映政府长期的资金压力,也无法与如今政府职能相适应。
因此,中央在2018年对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改革,将政府会计制度也更改为“权责发生制”。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已在2019年开始实施,能够更好的衡量政府在中长期的支出压力,为各类市场化模式的推广、规范实施打好了基础。
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,不仅确认支出责任的时间点发生了变化,更重要的是参照企业建立了资产负债表制度。现代企业是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,通过许多优秀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,我们不难发现,一些企业虽然负债金额大,是年度收入的数倍,但资产负债率并不高,企业运转状况也颇为健康。但是,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之前,我们的地方财政只计收入、支出、负债,并不考虑资产状况。这使得许多地方财政的真实压力并无法显现,也无法衡量政府支出的效率。
随着一系列改革的逐渐落地,自2019年1月1日起,地方政府全面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,未来将随着每年度的政府决算向社会公布。在地方政府“亮家底”后,我们可以用更科学的方法去评估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,也可以通过每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对地方发展作出更科学的考评。
与此相对的,财政部也正在建立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体系;通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,与新的地方政府会计体系、地方政府运作模式相衔接,不断的改善地方政府内部效率,促使地方政府为地方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
 

第三,推出了《政府投资条例》,改变了政府支出的模式。

 

昨日,国家发改委公布了。这是应对去年发布的《政府投资条例》、对中央预算资金安排方式所作出的修订,也极大的改变了政府支出的模式。
在政府职能定位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之前,政府投资侧重于“支出”,即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。但是,我国是发展中国家,同时地域辽阔、人口规模庞大;加上政府需要适度超前投资,这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,也是形成地方债务的问题根源。
 
在政府不断“企业化”后,这个问题同样得到了解决;如果把财政资金从“支出”化为“投资”,不但能够把负债转为资产,还为撬动社会投资带来了可能。
2019年发布,与时俱进的将政府支出模式进行的优化,允许采用直接投资、资本金注入、投资补助、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进行,且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组合使用。这意味着政府投资基建的模式将与过去完全不同。
首先,政府投资将不会再度提高地方债务率。
在政府会计制度修订后,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将使资产与负债科目同时增加,而不再是单纯的推高地方债务率。这使得在合规的操作模式下,新一轮基建并不会再度增加地方债务负担,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仍然有一定的空间。
近两年大规模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实质上也是同样的逻辑,虽然专项债发行规模很大,专项债“项目资金自平衡”就意味着并不会对地方财政造成额外的压力。正如企业一样,地方政府投资基建的本质是“投资”,而非“纯支出”;只要长期经济账能够平衡,适度超前投资是合理的。
其次,政府投资可以充分撬动社会资金参与。
随着改革的推进,政府资金的定位也发生了改变;政府资金转变为撬动社会投资的“杠杆”。如今,我们开始推行市场化模式实施基建项目;这些市场化模式均以现代企业为平台、以项目法人的方式来实施。这意味着政府是项目的投资人,按照持股比例投入对应的资本金即可;其他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入股的方式共同参与项目,并按照对应的模式享受回报、收回投资。
这意味政府投资可撬动的社会资本规模成倍增长,许多收益率较低的基建项目都在政府资金的撬动下得以开工建设;在市场化模式下,既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当前最亟需的领域,也为社会资金提供了一条长期、稳定的投资渠道。
最后,政府资金可以更灵活的支持新兴领域。
在新基建等科技领域,我们应当尊重市场基础,政府减少对行业的干预。但如何支持这些新兴行业成长,又如何培育新动能一直是个难题。在政府思维转变为企业思维时,这个问题就逐渐迎刃而解:财政资金可以基于绩效为企业提供奖励补贴、贷款贴息;也可以设立政府投资基建,以更市场化的模式来支持行业发展。
以投资替代补助,不仅可以降低政府对行业的干扰,也是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最佳举措。
我们可以看到,在这一系列的改革后,政府制度与企业越来越相似,这是我们政府运作效率提高的明证,也是让政府投资与经济需求相适应的最佳举措。
 
同时,这也证明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提高,如何让地方财政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,将是“十四五”期间最重要的课题。
网站地图